人民网研究院日前发布了《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(2022)》,总结了202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🦹,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年度发展特点🤹🏻。
2021年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。5G🍿🤛🏿、工业互联网🙆、大数据中心等数字新基建加速推进,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➡️,移动互联网应用进一步与实体经济融合🥀,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指出🚶,“推进网络强国建设👨🏻🏭,加快建设数字经济、数字社会、数字政府🕝,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”,为新时期移动互联网发展指明方向,我国移动互联网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
发展筑牢新基础
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。截至2022年2月👰🏽♀️,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50.6万个,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🥮,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、超过98%的县城城区和80%的乡镇镇区。我国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%以上,比上年末提高近1倍。5G网络向各行业定制的网络演进,工业🎱、港口和医院等重点区域已建成超2300个5G行业虚拟专网♋️🩳,逐渐形成适应行业需求的5G网络体系。5G终端用户超过5亿户🚵🏿,占全球80%以上。5G用户渗透率超过30%🌆🤴🏻,用户群体已形成规模。
移动电话用户和蜂窝物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。截至2021年底👨🏼🦲,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6.43亿户,全年净增4875万户,普及率达116.3部/百人🚵🏿♀️,比上年末提高3.4部/百人。其中,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.55亿户,占移动电话用户数的21.6%🚝。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用户13.99亿户👨🏼🍼,全年净增2.64亿户💂🏽♂️,其中物联网终端应用于智慧公共事业🤼♀️、智能制造👨❤️👨、智慧交通等重点领域的用户分别达3.14亿、2.54亿和2.18亿户。
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已趋向稳定。截至2021年12月底📣,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.29亿人,全年增加了4373万人𓀆。互联网红利进一步向老年人释放。截至2021年12月,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.19亿🌳,互联网普及率达43.2%🔰。
移动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。2021年✂️,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216亿GB,比上年增长33.9%。全年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(DOU)达13.36GB/户·月✊🏻,同比增长29.2%☪️。其中🗡,手机上网流量达到2125亿GB,同比增长35.5%,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占比为95.9%。
新型移动终端发展潜力巨大🚵♂️🙅🏿♂️。新型终端主要包括无人机、AR/VR眼镜、机器人等🦵🏼,以及应用5G的行业终端⏰,包括行业原有设备,如AGV(自动导引运输车)🅿️、网关、医疗设备、重型机械等💂🏼♂️。随着5G与行业融合越来越深🏙,终端的类型将会越来越多🗒。
5G投资带动经济总产出增长。根据2021年10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《中国无线经济白皮书2021》测算🦸🏻,我国无线经济2020年规模已超3.8万亿元🩳,占我国GDP比重约为3.8%。初步预测📐,2021年我国无线经济规模约为4.4万亿元🦹🏼♀️。5G商用使无线经济潜力进一步释放🧏🏻♂️。
2021年5G投资1849亿元,占电信固定资产投资比达45.6%👨🏻⚕️。随着5G行业应用的深入发展👳🏽⛑️,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也开始增加对5G及相关ICT技术的投资。据中国信通院测算,2021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.3万亿元🔦🟣,相比2020年增长33%。
广泛应用新技术
2021年📰,工业互联网网络☝️、平台、安全三大体系持续完善♋️📇。网络方面✊🏿,工业5G切片虚拟专网和混合虚拟专网等新型网络模式快速推广🏋🏽♀️,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应用支撑能力持续升级⛹🏿♂️🧑🏿🎓。平台方面,截至2021年12月,我国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,接入设备总量超过7600万台套🥯,服务企业超160万家。安全方面🏌🏻♂️,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已经与31个省级(自治区、直辖市)系统实现全部对接🏄🏻♀️,“国家—省—企业”三级协同联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体系初步构建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将人工智能列入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及“科技前沿领域攻关”技术之一,各省市陆续将人工智能写入地方“十四五”产业规划,明确行业发展路线图,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落地。各地积极推动智能计算中心建设。截至2021年底🎈,我国已经建成深圳、武汉等7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,还有上海、成都等10个城市在建或计划建设智能计算中心⛹🏿♂️。截至2021年底,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总规模超过400万架👷🏽♂️,已基本满足各地区、各行业数据资源存储和算力需求。
2021年👮🏽♀️,区块链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。在政策驱动下,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创新不断涌现,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动力。在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中,区块链呈现出强大潜力🕶。2021年4月,中国—东盟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“桂链”上线🔆,并全面接入国家级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新型基础设施“星火·链网”,目前已打造“区块链+链上自贸”“区块链+电子证照”等多元应用场景,将进一步推动面向东盟区域的数字经济合作。
目前,物联网已广泛应用赋能装备控制、工程机械👙、航天制造等传统行业🤟🏿,通过传感器、嵌入芯片的布设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感知和决策🙇🏻♂️。此外,搭载了物联网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、智能家居、智慧医疗、车联网👨💼、灾害预警系统等应用开始进入大众日常生活。
打造发展新引擎
2021年,我国网络零售稳步增长,在稳就业、促消费↗️、构建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中作用进一步凸显😺。2021年🎍,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.1万亿元🛸,其中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2.0%👨🏼💼,达10.8万亿元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.5%🧑🏽💼,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23.6%🧗🏼。
网络购物用户持续增长,为网络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夯实基础。截至2021年12月🪛👍🏿,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.42亿,较2020年12月增长5969万👰🏻♂️。特别是以95后、00后为代表的“Z世代”以及“银发一族”网民的增长,带来了新的消费场景与模式🚊,比如年轻网民的“云消费”以及老年人的在线医疗消费🦹♂️。
社交电商、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发展,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🏋🏻♂️。与此同时,网络零售企业不断向四、五线城市及广大乡村下沉👨🏻⚕️,如社区电商美团优选在2021年已覆盖2600个市县🚂,阿里下沉市场电商平台“淘特”年度活跃消费者超2.4亿,同比增长200%。
在线文旅、手机外卖引领新型消费。截至2021年12月,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3.97亿👩🏼🍳,较2020年12月增加5466万。各地景点、博物馆等通过网络直播、VR等技术打造线上付费体验的新型文旅融合产品,推动“云上旅游”“云逛展”“云赏花”“在线剧院”等常态化😁。
截至2021年12月♊️,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.44亿⬅️,同比增长29.9%🏰。用户规模增长推动市场规模扩大。与此同时,生鲜、药品等各类非餐饮业务纷纷加入外卖行业,成为重要的消费增长点🤴🏻。
电子商务持续助力乡村振兴。2021年,“三农”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🗺。社交电商💂🏽♀️、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1.3%,达2.05万亿元。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.8%✍🏿,达4221亿元🚵。
2021年,数字政府建设从探索进入深化提质的新阶段👨🏿🚀,助力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。在体制机制上,各地政务服务建立“好差评”制度,政府服务可以像网购一样给予评价🤹🏻♂️💂🏿♀️。在场景应用上,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👨🏿🎨、掌上办、一网通办🥐,包括疫情防控、大数据金融服务、医疗电子服务等在内的场景应用不断丰富㊗️。在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方面,全国政务数据开放规模不断扩大。截至2021年底,已有19个省份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运行,共开放19万个数据集、67亿多条数据量。
2021年,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🗒,有效推动构建移动互联网公平市场环境及相关企业合规发展。11月,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成立,标志着反垄断进入新阶段⚰️,释放了国家将持续推进反垄断的强烈信号。
未来面临新挑战
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。未来🤦👨👦,更多场景将由线下转至线上👆🏼,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移动互联网🥘。
5G、人工智能🪸、大数据🏄🏿♂️、区块链👞、物联网等发展迅猛的同时,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。比如人脸识别滥用带来个人隐私保护问题🧝🏽♂️,智能算法存在“杀熟”现象、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伦理安全风险等,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规则治理体系。另一方面,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。进一步加快移动互联网发展,还需在工业芯片🧑🏽🔬、操作系统等硬软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大攻关力度🧽。
当前,数据安全工作面临新的风险挑战。一是数据大规模集中存储存在数据滥用与泄露风险。二是随着4G全面普及和5G规模化应用,社会将迎来“万物智联”的时代。更多的物体将加入互联网,链接的节点将越来越多👩🏽🏫,面临的网络攻击也将增多。三是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。